漳平永福小花绽放大产业
“西山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,种植经验丰富。我们充分发挥当地独特优势,实施‘一社一中心三园’(即合作社、花卉中心及杜鹃谷、鸿浩园、三登生态园)发展战略,加快一级花卉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,找到花卉小好、小美的发展特色。” 7月30日,西山村党支部书记、主任陈东海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永福省素有“高山花园”之称,花卉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。目前,花卉种植面积已增至5.6万公顷,种植户约5000人。其中,杜鹃花原产地达3.8万公顷,其中仅异型杜鹃花产地就达2.3万公顷,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80%。市场。不仅如此,花卉品种也变得更加丰富,涵盖了杜鹃花、山茶花、君子兰、红掌、菠萝、兰花等30余种。
早期,永福的花卉种植主要以小院式为主,种植面积仅1万公顷左右。品种单一,多为传统杜鹃花,花色、形状有限,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。栽培技术相对落后,导致产量低、品质参差不齐。 1991年,永福花农陈满东、张守峰等人引进西洋杜鹃,在“廉价杜鹃园艺场”种植成功。作为“苗一代”,他们积极推进技术、开拓市场,在品种选材、栽培设施、花期控制、造型创新等方面进行不懈探索。
近年来,永福市积极推进花卉产业提质增效,注重从“精细化”中寻找价值,其中红浩园的成功案例尤为引人注目。红浩园负责人黄岩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,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方向,将一盆盆杜鹃花打造成独特、大众化的盆景,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。同时,借助“互联网+”搭建电商直播平台,市场从省内、国内到国外。如今,红浩园杜鹃花种植面积达20公顷,品种近千个,年销量2万至3万株。
为更有效地推动花卉产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,陈东海牵头创建“花连链”党建品牌,改变了组织架构建立了漳平市第一个村级党支部。党总支下设十里花卉花木合作社、农家乐、电商支部等四个直属支部。支部建于产业链上,将利用党建优势助力花卉产业发展。 “在‘一社一中心三园’模式中,合作社发挥着汇聚资源、共建的重要作用。”
陈东海对于西山村花卉产业的发展有着明确、具体的规划。 “下一步,我们将对十里花街进行优化改造,打造‘前店后花园’模式;同时加大研发投入,培育更多独特、珍稀的花卉品种,满足高端、定制市场的需求。”
(陈辉 |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胡美东)
WS690EE194A310CECA48B7BB07
https://fj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1/08/WS690EE194A310CECA48B7BB07.HTML
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版权归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[email protected]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