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书写触及生活——李子书对话北京青年作家活动
11月2日,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李子书将与廖静、艾努尔·图玛贝克、孔刚三位青年作家在北京帕希诺书店举办题为“偶像读我的作品”的文学对话。
11月2日下午,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李子树将与廖静、艾努尔·图玛贝克、孔刚三位青年作家在北京帕希诺书店举办题为“偶像读我的作品”的文学对话。活动由李紫舒主持,四位嘉宾就写作历程、文学批评、亲情叙述、编辑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我们为什么写作?
艾努尔·图玛别克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作家,也是一位北上的单亲母亲。她的纪实作品《单亲妈妈日记》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。活动现场,艾努尔回顾了自己在当地的生活经历他草到北京读书。在国外留学期间,为了缓解失去家乡的悲伤,他萌生了写作的想法,写了一系列有关小草生活的散文。 “当我拿起笔写下祖父的葬礼时,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神的帮助,我感觉祖父的灵魂带着我去写。从那时起,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。”此后,尽管生活混乱忙碌,艾努尔仍然坚持在碎片时间里写作。他说自己有一个“暂时的野心”,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,但这条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: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写出了一部真正的作品,但我按照作家的标准要求自己。迟早,我会写出一部对得起自己的作品。”
青年作家孔孔的长篇小说《我看到夕阳与旭日无异》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。此前,该作品曾获得台积电文学奖。塔尔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,空空回忆了童年阅读格林童话等故事集的经历。 “人类似乎天生对故事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迷恋,我们可以从故事中了解世界。”正是在书籍和故事中,他了解了世界,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空空认为,写作虽然艰难,但可以平和、从容。因此,他在写作时并不明确要写什么特别的作品,而是以在写作中获得平静的心态为目的。随着他的第一部小说从短篇小说发展而来,他的写作不断扩展,最终越来越接近他脑海中的人物、图像和声音。
活动前一天,廖静小说《白露春分》荣获2025宝珀乌托邦文学奖一等奖。近日,他的新作《苹果树上》一出版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。廖靖欧宁说,相比获奖带来的喜悦,他更注重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满足:“写作的乐趣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已经获得的。”他享受写作时发现的“玩法”,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蓝图机械地前进。对于廖静来说,写作的动力不在于外在的认可,而在于内心的表达和探索。 “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作家。我宁愿一边写作一边思考,也许会继续发现写作中的巨大差距并提供答案。”
如何应对外界声音
当被问及如何应对他人的评价时,作为一名新锐创作艺术家,艾努尔表示,自己经常受到鼓励和允许,也很欣赏专业创作者的尖锐批评。 “现在看一个人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,更何况仔细阅读、审稿,而且这还是审慎的审稿。”他认为尖锐的哭声提主义是学习武术的秘密,这是最有用的,将帮助作家突破他们的极限。
Kong Kong对于这些言论持开放和冷静的态度。他承认,面对负面评论他会生气,但在网络时代,任何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都是正常的。同时,他也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评论。如果仔细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或评论者提供了逻辑性、深思熟虑和判断性的评论,他会仔细阅读并尊重它。不过,很多评论没有参考价值,所以他就选择了。
廖静开玩笑说自己“油盐不够”。他认为写作的乐趣本身就足够了,他享受的是写作的过程。而当他得到读者的共鸣时,他会感动道: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相似的时刻,这些时刻被唤起并反映在文字中,我创作的快乐似乎通过它传递给了别人,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果。”作为一个有造诣的创作者,李紫书从更专业的角度看待这些评论。在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创作体系后,他不再追求批评带来的进步,而是寻找最好的朋友。那些看透他意图的评论,让他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同伴。他喜欢研究人,“读了就能看出这个人是怎样长大的”。对作品的评价不一定反映作品的质量,但可能反映评论者的行为。同时,他鼓励年轻作家不要过度关心测试,而要“看看他们最后做了什么”。新作家可以反抗既定的文学标准并表达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抱负。
从家族记忆到文学表达
李紫舒注意到,在场的三位作家的作品都与家庭有关。谈及这个问题,孔孔表示无意限制他自己也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,但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家庭可能比他想象的更深刻、更复杂。 “家庭是一个小世界。”我们的声音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最终会慢慢塑造一个人。家庭给了空空很多新的想法:“我想摆脱家庭的影响,但现在我觉得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,可以让作家不断地思考、探索和重新创作。”
廖静在《白露春分》和《苹果树下》中都以家庭为背景,但叙述者的语言发生了变化。 《白露与春分》的故事更接近廖靖本人,但他使用了更遥远的叙事语言,因为他希望“追随自己”,与个人记忆和经历深刻相关的小说不应该成为作家的沙箱。相反,人物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,并在故事中不断发展、变化和成长。在《树》中,他试图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个奇怪的故事,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用奇怪的视角打破题材的界限。他没有写印地语改变的家族史,而是克服了重复写作的厌倦,在独特的尝试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和乐趣。
艾努尔的《单亲妈妈日记》是一部基于个人经历的感人之作。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种自然现象,在很多时刻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温柔。在写作中,他通过文学加工,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具有张力和结构的叙事,从中看到家人和父母的爱,触及与母亲时而冲突、时而和解的情感流转。 “一开始,我只想写自己的故事,随着继续,我开始拓展,写对方的故事,最后写我的父母。到现在为止,我还没有我没有和我的父母谈论这项工作。我不知道他们对此有何感想,但我认为他们为我作为一名作家感到自豪。”
与编辑合作、共同成长
当李子树问起自己理想的编辑时,不少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空空认为,编辑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并喜欢自己的作品。 “如果编辑出于其他目的出版你的书,但没有真正认可你的工作,那么合作可能会很困难。而廖静则对作家与编辑的合作有一种轻松简单的想法,他与编辑的合作往往很顺利。同样,他一方面期望编辑们喜欢他的作品,不是开玩笑,“像遗稿一样完整,这是必要的。”另一方面,感谢编辑对他的修改提出的意见,相信自己的作品能够按照编辑的建议一步步调整结构,避免说教,最终表现出色。共同发展,把工作做得更好。
当李子树分享他选择编辑的标准时,他表示很明显他有这个要求。他最关心的是编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做事的态度,处理书籍的态度。他当初选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《公共土地》正是因为编辑的重视、沉默、尊重和不冒险。 “所有的作者都是一样的。我们都相信我们提交的手稿是它应得的最好的。即使是一个符号或一个句子也有我们认为它应该有的含义。”
在读者互动环节,不少读者向三位青年作家询问写作与生活的平衡、青年作家的问题、出版路径等话题。交流气氛热烈、真挚。这段对话就像一场热火接力,向读者描述着造物主心路历程文学。它不仅展现了不同代作家的思考,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实践参考和启发。
WS6909CD82A310C4DEEA5F010C
https://cn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1/04/ws6909cd82a310c4deea5f010c.html
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版权归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
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