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双碳”目标下,内河项目如何破解“建设与环保”难题?顺德航道航道扩能提升工程(航道工程)提供了答案。
记者近日获悉,作为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“十四五”期间重大水运建设项目,该项目旨在提高珠江流域通航能力,在桩基础建设、资源利用、运输组织等关键方面进行了精耕细作。
桩基施工是航道工程的主要环节,也是传统施工中噪声和泥浆污染的主要来源。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,该部门以NG项目创新技术为抓手,推进建设模式,实现“绿色蝶变”。
施工期间传统的锤击钢套管,90分贝的刺耳噪音经常扰乱周围居民,大量泥浆排放给水环境带来压力。经过多轮技术论证,项目部全面推进静压技术——通过液压振动系统将钢套管适当压入土层。施工周边噪音直接降至50分贝以下,达到国家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,实现“施工不扰邻”。
在成孔过程中,项目部将传统的冲击钻机更换为旋转钻机,不仅显着减少了泥浆用量和电耗,还引入了砂分离器,将泥浆回收率提高到80%。摊铺干燥后,泥浆含水率控制在40%以下。时间垃圾经过滤后可直接用于施工道路填筑,完全实现“零废浆料运输”。
在灌注桩钢筋笼的生产中,项目部创新性地采用了“长短钢筋组合、交错接口”的工艺设计:不仅严格遵循技术规范,而且科学家采用不同长度的钢筋,从源头上减少浪费。加工精度介于自动折弯机和剪板机之间,钢材损耗率由行业标准的5%降低到3%。
针对焊接作业时可能产生的烟尘污染,项目部现场配备了2台高效焊接烟尘过滤器,过滤效率达到99.9%。 “我们不仅要按期施工,还要保护环境,这是我们对‘绿色施工’的主要要求。”行动。”项目经理潘庆杰说。
根据珠江水系的潮汐规律,交通运输部定制了“水运时刻表”:运输船队利用涨潮期的水流帮助整个负载逆流而上,大幅降低船舶燃油消耗;同时,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,实时分析航道拥堵情况,智能规划最佳航线,避免船舶不间断造成能源浪费。
“绿色不是项目的‘附加物’,而是可持续发展的‘核心竞争力’。”项目经理潘庆杰说。
(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邱全林)
WS68F33E83A310C4DEEA5ECFA8
https://gd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0/18/ws68f33e83a310c4deea5ecfa8.html
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版权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)属于中国大ily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在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
[email protected]